公告

字母
语音
词组与句子构成
世界语300句
常用词组
缩略语表
网上收听世界语广播
世界语广播电台时刻频率表
世界语广播电台的地址和网站
北京世界语协会仅存三百会员,坚持必能出成果
时间:2010/12/12 17:03:41,点击:0

 

北京市世界语协会的现存会员中,目前只有三四十人能积极参加活动■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当年学习热情火爆 如今仅存数十积极分子———

  世界语是由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博士1887年创立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旨在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被誉为“国际普通话”。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外语热中,北京也曾兴起过学习世界语的热潮,学习者甚至包括了张海迪。然而时过境迁,由于学习世界语拿不到文凭,社会上也几乎没有世界语的就业岗位,世界语逐渐变成了退休人员或者“闲人”的兴趣。相对于当年动辄千人报名学习的盛况,目前北京市世界语协会的会员仅剩下300多名,而能够积极参加活动的也只剩下30到40人。

  “协会现在还有300多名会员,其中参加活动比较积极的有30到40人。” 北京市世界语协会会长南由礼昨天介绍该协会的现状时说。“能活下来就是胜利”,北京市世界语协会现在还能经常举行一些活动,包括连续十年在北京学术前沿论坛举办世界语分论坛,在社科普及周进行世界语讲座,还能吸引一些市民坐下来听。

  当年千人礼堂装不下报名者

  北京市世界语协会成立于1981年1月,当时正好也是世界语在我国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南由礼回忆说:“协会成立时会员有300多名,为了培养世界语人才,当时办了不少期培训班,至少有6000多人次报名学习了世界语。”

  “我就是在那一年的《北京晚报》上看到了培训班的招生启事,一时好奇就报名了,我记得是在西城区的一个大礼堂上的课,一个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挤满了人,后来又加了一个班。”协会副会长王彦京说。

  王彦京说,当时学习世界语的培训班如同雨后春笋,很多工人、知青、待业青年等都报名学习世界语,有些人还通过世界语的学习改变了身份,由工人变成了干部,由农民变成了工人,户口也转入了城市。

  “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人学世界语?有它的时代因素。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热,学什么语言的都有,世界语也是其中一门语言。”协会顾问侯志平说。

  “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986年要在北京召开国际世界语大会。当时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性大会很少,国家觉得是个荣誉,于是就组织力量推动世界语的学习。” 协会顾问邹国相说,当时受大会组委会委托,协会先后开办了5期培训班,培训了学员200多名,还为大会选送了80多名志愿者。

  几无就业岗位 世界语式微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还开办过一年的世界语电视教学栏目《希望》。但自那之后,世界语的公众影响力就不断下降,目前除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还不定期设有世界语课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报道杂志社、中国网等还设有专门进行世界语报道的平台外,民间的世界语活动就相对零星了。

  “社会上兴起了‘文凭热’,学习世界语拿不到文凭,社会上也几乎没有世界语的就业岗位,于是年轻人就很少学了,一般只有退休的或者比较清闲的人才会出于兴趣去学习。” 王彦京说。

  “再加上协会的会员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也没有教室,更没钱租赁教室,在群众性培养方面很难做什么工作。市场可能也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办培训班很困难。” 王彦京说,这些因素导致现在学习世界语的人不多。

  由国家推动转向民间自生

  “不过我很高兴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在网上学习世界语,我还发现有些人自办了世界语网站,还建了世界语的QQ群,还有很多人跟我说愿意学世界语。”王彦京说。

  “世界语相对于西方别的外语来说,很好学,它很规则,学两个星期就能边翻词典边聊天了。” 王彦京说,虽然世界语者中年龄偏大的比较多,但也有一些年轻人的世界语达到了一流水平,一些大学开设的选修课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选修,“世界语在中国已经延续了100多年,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学习世界语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是能给国际交往带来便利。基本上各国都有世界语组织,世界语者有着天然的感情联系,到哪个国家都能找到帮助。” 王彦京说,“我觉得世界语的学习正在逐渐由国家推动转向民间自生动力,随着对外交往的渠道逐步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世界语带来的便利的。”

 个人故事

  用世界语通信 一盘围棋下了三年

  现在担任北京市世界语协会副会长的王彦京是在1980年开始接触“世界语”这个词的,“当时在杂志上看到苏阿芒的事迹,说他会好几门外语,还能用世界语写诗,在国外发表,被誉为东方的一颗新星。我当时以为学了世界语就是说全世界的语言都会了。”

  1981年,王彦京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世界语培训班的招生启事,在西城区一个千人礼堂上课,“我查了下,发现很多文化大家都学过世界语,我就觉得世界语是门好的语言,就报名了。当时一周上两次课,一次两小时,学了两个星期,我就可以翻译后面的课文了。”

  “对世界语的兴趣也是自那时开始的,我觉得学习世界语很有趣,像做游戏一样,比如接头词啊,接尾词啊,一个词可以繁衍出十几个词。而且,当时北京有外语热,一定要学习一门外语,相比英语而言,世界语很规则,不需要死记硬背。” 王彦京说。

  当时学习世界语的人也很多,王彦京记得有一次他的名字作为世界语者被登在了杂志上,后来,每天都有很多人给他写信,一天至少有七八封来信。“当时,我在中学当老师,传达室的人很惊讶我有那么多信。”

  “世界语者之间经常会通信,所以很多人都养成了集邮的习惯。与国外的世界语者的通信也很多,有时候写一封信会收到全世界各地的几十封回信。所以我当时买了很多邮票,搞得经济上很紧张。”王彦京说,当时收集了一大批各国邮票,通过世界语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

  王彦京印象中很深的一件事是与一位国外世界语者下国际世界语通信围棋赛,“当时没有网络,每走一步棋,就寄给对方,然后等着对方回信,再走下一步。所以,一盘棋就得下三年。”

  通过这些与国内外世界语者的交往,王彦京对世界语的兴趣也延续了下来。后来,因为学过世界语的原因,他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被调到了北京市社科联工作。“我至今觉得世界语是沟通、交往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新闻背景

  世界语传入中国

  已有百余年历史

  世界语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人工语言。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在对其进行了十年的创作工作后于1887年创立了这个语言的基础。其定位是国际辅助语言,不是用来代替世界上已经存在的语言。世界语诞生后,主要在欧洲国家传播,20世纪初,世界语由俄罗斯商人、日本和西欧的中国留学生传入中国。

  据北京市世界语协会顾问侯志平介绍,北京第一个学习、研究世界语的人是林振翰,他用两年时间将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的世界语《第一书》译成汉语,取名为《汉译世界语》,并于1911年正式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规范的汉译世界语教科书。

  此后,蔡元培在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的推广,首先把世界语引入教育界,使北京成为中国世界语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鲁迅、巴金、胡愈之等著名学者也在世界语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北京青年报   柳剑诏 )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编辑:新颖

              


技术支持:奥晖网络传媒公司 版权:奥晖旅游网  
辽ICP备:18019588号-1   网站声明      合作联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